close

話說從很久很久以前IASB(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)有鑑於會計從業人員有感工作枯燥乏味,因此想盡辦法要提升大家的士氣,有天某家國際型企業因做假帳掛點了,大家一致認為要加強資產透明度,想出個好方法就是管它甚麼鬼東西都用市價評估好了,這個決定造福了龐大金融服務業,像是作財務工程的、金融顧問、風險管理....等。總之,大家都覺得用市價最公正。

前段是我隨便亂掰的,回歸正題,如何決定台債的評價價格?這個問題來自於債券市場已經被偉大的7A級總裁玩掛了,每天成交金額從十年前動輒四五千億到現在僅剩下幾百億,從業人員從數千人到現在僅剩數百人。因此除了指標債券外,其他期別債券根本沒有成交價,對於金融機構尤其壽險業來說,幾乎80%的債券沒有實際成交價。但是即便如此還是要給個價格來評估債券價值。

對於台灣債券的首選一定就是櫃買中心(OTC)的債券資料http://www.gretai.org.tw/ch/bond/link/index.php?t=2&s=3#

這邊針對公債(其他部分以後再說吧),簡單說明一下OTC有提供甚麼價格。

對評價需求的首選一定就是成交價,我們可以從這邊取得(下拉選單選殖利率/百元價),但打開檔案一看成交價就會昏倒,因為很多價格的成交價都是一年前的,我想應該不會有人可以接受用一年前的價格來評價吧!

既然沒有成交價就只能用模型計算來取代,OTC提供了所有公債的公平價格資訊,可以從這邊取得(下拉選單選公平價值),這個公平價值"我猜測"就是用殖利率曲線所計算出來的價格,因此每檔債券都可以給個公平價格。

有這些資料後就可以決定每天公債評價的價格來源規則,最簡單就是評價日若有成交價就用成交價,沒有成交價就用公平市價。

聽起來挺合理的,但有時會遇到出乎意料的狀況,例如:某檔冷門債券很久沒成交了,突然有一筆成交價,而這筆成交價又偏離市場殖利率曲線挺多的,因為流動性的關係,這樣的現象也是合理啦!但就會發現在這一天部位損益會大幅波動,再過一天後又因為沒有成交價又回到用公平價值,損益又反向變動一次,雖然最後結果損益沒甚麼變化,但是投資與風控單位可能就因為這樣要多忙一下,因為可能已經觸及停損價位。

既然有這樣的情況,我就想要看看到底一般成交價跟公平市價的差距幅度會有多大,我整理2013第一季每天的公債成交價格資料和公平價格作出下表。可以看出在385筆每天收盤有成交的債券中,成交價與公平價格價差大多數是小於1%的,比例有88%,而差異介於1%~2%約10.6%,介於2%~3%約1.3%,只有五筆資料,都是20年、30年期的債券。

差異範圍 次數 比例
0~1% 339 88.1%
1%~2% 41 10.6%
2%~3% 5 1.3%
3%~4% 0 0.0%
4%~5% 0 0.0%
5%以上 0 0.0%
總計 385 100.0%

雖然這個方法有些缺點,但目前看起來好像也沒有其他比較公正的方式來評估公債價格了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hub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